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13篇

时间:2024-04-30 17:54:27
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13篇

作为一名教职工,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,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,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,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1

创意说明:这是一首抒情诗,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,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。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,意象壮阔,意蕴丰富。学习本诗,宜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,不仅要求读得正确、流利,还要读出感情,悟出哲理,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,提高文学欣赏能力。

教学步骤:

一、各自放声读,读准字音。

重点字词: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

二、男女生对读,读出韵味。

三、师生齐品读,读出情感。

1.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。

从时间看:第一节写“我”童年时期;第二节写“我”长大以后。

从事情看:第一节写“我”渴望“海”;第二节写“我”追寻“海”。

从心理看:第一节写“我”的向往和困惑;第二节写“我”的感悟和信念。

从方式看:第一节是“我”与妈妈的对话;第二节是“我”与读者的对话。

2.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?

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,即使遭遇挫折,曾经失望,也决不放弃,百折不回。

小组讨论,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:

“小时候,我常伏在窗口痴想/??——山那边是什么呢?”(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,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。)

“妈妈,那个海呢?”(无限的困惑和沮丧,无限的向往与渴望。)

“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/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”(妈妈是无心插柳,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“我”的心中蔚然成荫。)

“是的,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/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/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”(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。“一次又一次”,强调了“我”失望的次数多;“又一次次”,强调了“我”不懈的努力;“一座座”,说明“我”遇到的困难非常多。)

“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/——那雪白的海潮啊,夜夜奔来/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”(诗人确信远方有海,也就是理想,日日夜夜在鼓舞着“我”不懈地奋斗,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。“我”对理想非常渴望,只有理想才能滋润“我枯干的心灵”。有了理想“我”就有了精神支柱,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。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。)

“是的!人们啊,请相信——/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/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/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/而在这座山的那边,就是海呀/是一个全新的世界/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……”(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,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。“终会”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,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,人们会惊喜万分。)

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,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,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?(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,诗人的梦因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,也更为倔强了。)

怎样读出情感?各人自己体会试读。

四、自由表演读,读出情味。

用钢琴曲《海边的星空》伴奏,进行诗朗诵表演。

五、默默回味读,读出哲理。

“山”和“海”蕴含了什么意思?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?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。

“海”就是“一个全新的世界”,这个“全新的世界”,就是美好的世界,理想的世界。“山”是与“海”相对的一个世界,一个闭塞、落后、乏味的世界,山又是从现实到理想的奋斗之路。诗人所说的山,不是一座山,而是无数座山,奋斗之路是漫长艰险而又曲折起伏的。

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,但是,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,理想终将实现。

要实现远大的理想,就必须一次次地战胜困难和失望,冲破一切艰难险阻。

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,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及,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,人生被提升和充实,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。

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?

只有想不到,没有做不到。

只要功夫真,铁杵磨成针。

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2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知识和能力: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,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,提高文学欣赏能力。

2、过程和方法:

通过对“梦”的讨论,逐步培养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

3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:

联系生活实际,感悟生活哲理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1、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,做到读音准确,停顿恰当,能初步读出语气。

2、 整体感知诗歌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,明确“山”和“海”的含义。

【教学步骤】

一、创设情境,由谈“梦”导入新课

1、教师充满感情的说:

童年是五彩的、童年是灿烂的、童年是多梦的,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,你的梦想是什么?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?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?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?驰骋赛场的运动员?挥毫泼墨的书法家?引吭高歌的歌唱家?慷慨激昂的演说家?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……,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?

2、各抒己见,各抒己梦。

3、教师小结:

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,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《在山的那边》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,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,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。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?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《在山的那边》,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?

二、听诵课文,整体感知

1、范读课文:

(可以是听磁带,也可以是教师配乐朗读)

师:课文中“山”与“海”的含义一样吗?为什么?大家可以在自己阅读的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。

师:大家注意到了吗?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?[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指导]

生:要注意注意朗读时的节奏、停顿及意义重音。

2、学生诵读:

⑴第一节诗齐读,要求用“我干什么”这样的句式概括。

(介绍作者的简历)

⑵第二节自由朗读,要求放声有感情地朗读。

三、合作探究,深入理解

1、⑴字词义理解,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,在这部分着重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。

学生默读,思考讨论一些问题:

“山”与“海”在诗中的意思。

……此处隐藏15565个字……诗中,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。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,就要有感情地朗读,体悟“海”与“山’’的象征意义,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。学生先自由朗读,再听老师朗读,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。)

4、屏幕投影思考题:

1、诗中的“山”和“海”除字面意思外,还蕴含着什么意思?

2、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?

(教师配乐朗读,学生带着问题听读,然后讨论回答、相互评论、补充。 )

(说明: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,答案不必求统一,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。)

(在此基础上,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,加深印象,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。 )

二、精读品味

(过渡: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,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,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,品读这些诗句,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,获得思想启迪。)

1、自主、合作探究:

屏幕投影思考题,学生思考:

1、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,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,实现人生理想的?

2、找出你认为最形象、精练的语句,反复品读,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
(学生自由朗读后,可四人小组讨论,共同探究以上问题。 )

教师小结:学生从不同的角度,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,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;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,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,只要战胜困难,坚持奋斗,理想终将实现。

2、朗读指导:

屏幕投影朗读知识:

重音(重读、轻读)、语速、停顿。

(教师指导朗读,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,通过反复品读,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,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。 )

(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、分读。)

教师小结: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,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,只要战胜困难,坚持奋斗,理想终将实现。这首诗意象壮阔,意蕴丰富。一座山,也可以指无数座山,一次又一次地失望,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。但是,怎样翻无数座山,却是不容易的事情。那么,怎样翻过无数座山,到达理想的境界,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。

三、作业

1、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,丰富语言。

2、课后练习:读一读,写一写。

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12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朗读诗歌,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。

2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,感悟人生的哲理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对“山”与“海”的理解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导入新课

投影大山的画面。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。

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,请打开课本。

板书课题:

在山的那边

二、检查预习

1、用“读一读,写一写”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。

2、抽同学朗读课文。

三、整体感知

问:山那边到底有什么?

1、教师朗读课文。

2、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:

朗读指导: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,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。

朗读要求:放声朗读,正确流利,充满感情。

达到效果: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,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。

3、默读诗歌,思考问题:

⑴ 第二节中,山还仅仅是山,海还仅仅是海吗?

提示:“山”象征困难,”海”象征理想。

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?

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提示:只有不怕困难,才能实现人生理想。

第一节:我的童年;我的向望和困惑。

第二节:我长大后;拼搏和奋斗。

四、研读与赏析

“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,理想境界终将实现。”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?

1、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,细细品味。

(自读课文)

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。

(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,老师引导)

⑴ “铁青着脸”:拟人。颜色(表面);心情不好(实际)。

⑵ “种子”: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。

⑶ “飘”:轻(意思);童年认识肤浅。

⑷“扎”:深(意思);不懈努力。

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13

教学目标:

1、朗读诗歌,品味语言

2、联系生活,感悟人生

教学重点: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。

教学难点: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。

学情分析: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,这首诗很有吸引力,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,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,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。

教学方法:朗读法、讨论法

教学过程:

1、看导语,默读课文,作者简介。

王家新,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(现在丹江口市)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。1982年毕业,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。1985年借调到北京《诗刊》社从事编辑工作,1990年离开。1992年去英国。1994年归国,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。出版的诗集有《纪念》(1985年)、《游动悬崖》(1997)等。

2、读一读,写一写。

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

3、朗读。

要求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。

(1)教师范读。

(2)各自练习朗读。

(3)领读。

(4)齐读。

4、内容研讨。

研讨,首先要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。疑难就是问题,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。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,然后提出问题,教师补充。

(1)“在山的那边,是海”,对这个“山”字,“我”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?

山那边是海,这“山”不是一座山,而是无数座山。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,爬无数座山,那就更要历尽艰险。这就是说,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。

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,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,以为爬上一座山,就能看见大海,就能达到理想境界,可事实并非如此,就不免失望、沮丧。

(2)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“海”,“是用信念凝成的海”,不是自然界的海,那么,什么是“信念凝成的海”?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?

“小时候,我常伏在窗口痴想/山那边是什么呢?”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,是童年的遐想。“妈妈给我说过:海/哦,山那边是海吗?”这就是说,妈妈指点了理想,唤起了我的想望。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,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,一旦望不见海,望见的依然是山,于是大失所望。

《《在山的那边》教学设计13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